叶苏婷与77岁农民画家李台清交流
湖北孝昌77岁农民画家李台清与21岁大学生叶苏婷,一个握锄头绘乡韵,用笔墨滋养乡土文化,一个执画笔融科技,借AI唤醒乡愁记忆,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对话,共同书写乡土艺术的传承新篇。
叶苏婷的老家——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白沙镇八叶榨湾
在武汉藏龙岛一所高校艺术学院的创作室里,叶苏婷正专注地运用“AI+手绘”模式进行创作。她指尖的数位笔在屏幕上流转,将童年记忆中金黄稻浪的起伏律动、斑驳老屋的袅袅炊烟、父老乡亲田间劳作的汗滴光影……这些跃动在心头的乡土场景,一一编织进动画作品《农民“画家”》的帧帧画面里。
叶苏婷在创作中
“我理解的‘乡土’,是家里土灶飘出的饭菜香,是田野间奔跑玩耍的童趣,更是父母在农作时教我的人生道理——要真诚待人,更要以责任立身。”叶苏婷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深切感念与温情记忆。
这份对乡土的深情,更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延续。“乡土创作的本真,是李爷爷教我的第一课。”她手中的画笔既延续着传统手绘的温度,又借力AI技术的翅膀。无论是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服饰纹路的精准勾勒,还是农民手掌的每道沟壑,她都坚持亲手绘制。案头堆叠的170多本速写、累计超3万幅作品,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从课后休息和双休时间中挤出来的创作足迹。“每本速写200页,我几乎一周画一本,时间都是这样一点点攒出来的。”
这份执着与77岁的农民画家李台清如出一辙——种着120多亩水稻的他,繁重农活之余,一有空闲便拿起画笔。在孝昌县白沙镇李山村,这位握得住锄头、拿得起毛笔的老人,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在宣纸上勾勒线条。他用最质朴的笔触描绘田园风光,在乡村墙面上绘就孝道故事与廉洁格言,让整个村庄变成传播乡风文明的“活教材”。
“从小用废纸、铅笔练习,到老了才真正拾起热爱。”李台清的这份坚守,不仅滋养着乡村的文化土壤,更深深镌刻在叶苏婷的创作生涯里。“李爷爷的坚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创作的执着,都值得我学习。”她将这份敬意融入笔尖,以李台清为原型创作的动画场景中,40余幅画面皆源自故乡的鲜活印记,每一帧都饱含对乡土的赤子深情。
创作路上,长辈的指引让她的脚步愈发坚定。“我创作这部作品也离不开叔叔的悉心指导,在他的讲述中,我了解到更多家乡的过往故事,也逐渐明晰了用艺术语言传承乡土记忆的创作思路。”叶苏婷说。身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的叔叔叶佑天对此欣慰不已:“作品由心而发,朴实又接地气。最美丽、最纯净的艺术,终究是回归本心与真诚自我的表达。”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叶佑天指导叶苏婷创作
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叶苏婷始终保持清醒认知:“AI只是辅助工具,作品必须注入个人情感,风格、色彩都要有独特感悟。”这份真诚让作品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作品倾注了她对乡土最真挚的情感。我也是在作品描述的地方长大,它让我回忆起故乡久远的人和事。”韩国韩瑞大学动画专业博士唐宁感触颇深。
叶苏婷在画速写
如今,从艺术殿堂走出的叶苏婷,正带着对乡土的赤诚规划着新的征程——深耕“AI+手绘”创作模式,更要携画笔回到家乡孝昌,手把手教乡村孩子发现田埂间的诗意、老屋旁的温情。这份从象牙塔望向田野的坚守,恰是她与七旬老农李台清跨越半个多世纪艺术缘分的延续。(来源: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虹、康洪洲、杨艳容)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