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七月,阜宁县芦蒲镇童营社区迎来一群特殊的“文化守护者”。在阜宁县民政局的统筹引领下,“阜小宁·童守护”品牌行动联合芦蒲镇民政办、童营社区及盐粒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心策划了一场“探秘界桩文化 守护童心成长”的沉浸式文化之旅。24名少年在界桩前描红、于老街中寻踪、在清水塘畔聆听,以童心触摸乡土脉络,在守护中筑牢成长之基。
界桩为引,叩响尘封乡土记忆
活动伊始,童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成为文化启蒙的起点。当淮盐线9B界桩的影像与故事通过PPT跃然眼前,孩子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引,深刻意识到淮盐线 9B 界桩作为三地交界的标志,见证了家乡的沧桑变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原来我们村真的‘一脚踏三县’!”一声惊叹道出了孩子们对“鸡鸣三县”地理传奇的初识惊喜。随后,一双双小手在志愿者指导下,专注拼接起界碑模型,方寸之间,界桩的轮廓与意义从抽象走向具象。
物资分发环节,巧妙点燃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换上“阜小宁·童守护”的定制T恤,戴上象征着生命力的嫩黄色帽子,孩子们郑重接过背包与描红工具——这不仅是活动物资,更是他们即将履行文化守护职责的郑重信物。责任悄然在肩头萌发,团队精神于无声中凝聚。
描红取土,乡土烙印深植童心
顶着夏日的阳光,探秘小队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路唱着歌、听着界桩故事,满怀期待抵达淮盐线9B界桩实地。界桩肃立,静默如一部无字史书。小队2名代表用湿毛巾,仔细认真擦拭界桩上的浮尘,动作庄重。随后,一支支蘸满红色颜料的笔触,沿着界桩上饱经风霜的铭文与编号细细描摹。每一笔落下,仿佛都在复刻历史的印记,唤醒沉睡的边界故事。描红毕,孩子们列队肃立,向着界桩致以庄严的少先队礼——这一刻,童真与厚重历史完成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对话。
“界桩是啥时候立起来的?”“为啥偏偏立在我们三个县的交界处?”工作人员的讲解,用童言童语解开了地理标识背后的时空密码。临别之际,孩子们郑重取出种植花盆,俯身将界桩旁浸润着家乡气息的泥土轻轻捧入小花盆中。这一抔乡土,从此成为可触摸、可守护的具象乡愁,将随他们一起成长。
街巷传音,古塘文韵共育振兴志
文化探寻的脚步延伸至承载古黄河记忆的“裤衩街”。条石老街蜿蜒,独特地形无言诉说着洪水的激荡与先民的坚韧。孩子们漫步其中,似乎感受到古黄河决堤的威压、先祖抢险截流筑坎的决心与努力、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集市胜景。清水塘畔,悲壮的传说在工作人员口中娓娓道来,水面仿佛倒映着过往的烟云与深沉的情感。历史的回响,在孩子们的凝神倾听中变得可感可触。参加活动的小星激动地说:“这次活动让我收获很多,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尾声,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包你欢乐”“欢乐投壶”“套圈圈”等轻松小游戏中,带着对界桩故事的感悟和先辈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完成一个个小挑战,为活动落下生动注脚。一声声开怀笑声,一次次胜利欢呼,宛如破土而出的希望之苗,在象征守护的画卷上蓬勃生长,烙印下这天独一无二的记忆与承诺。
界桩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地标;守护童心,即是守护一方的文化基因与未来希望。阜宁县民政局坚持以“寻迹乡土文脉,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深耕“阜小宁·童守护”品牌,创新打造未成年人保护与文化传承融合的新路径,引导青少年深入触摸家乡的历史肌理与文化根脉,将“精神地标”与“童心守护”紧密结合,将守护文化基因的童心力量,有效转化为未来投身乡村振兴的自觉行动与内生动力,赋予地名以鲜活的时代价值, 让乡土文脉照亮未来希望。
通讯员:李容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校对 陶善工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