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夜的晚风拂过斑驳的高炉,当亲子的脚步叩响工业遗迹的青砖。8月31日傍晚,杭州图书馆“杭城十二Yuè·四季阅行”夏季特别研学活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杭州拱墅区大运河杭钢公园火热启幕。研学小读者暂别城市喧嚣,于暮色中踏入这片承载着浙江工业记忆的土地,以沉浸式探访、围炉研讨、文化体验为纽带,对话千年运河文脉与钢铁精神,解锁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亲子温度的夏夜研学之旅。
研学的第一站从杭州图书馆运河主题分馆悄然开启,这座由杭钢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图书馆,不仅保留着工业建筑特有的高挑空间与钢铁骨架,更藏着4000余册运河文化、非遗传承主题藏书——指尖拂过书页,耳边仿佛已响起运河的桨声与钢铁的轰鸣,为这场研学埋下“文”与“工”交融的伏笔。
随后,跟随着导览员的脚步,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走近公园核心区三大高炉。站在84.6米高的1号高炉前,时光仿佛回溯至1958年2月26日——这一天,浙江“第一炉铁水”从这里奔流而出,彻底终结了本省“无钢”的历史。导览员的讲述中,“肩扛钢钎、夜以继日”的建设场景鲜活重现,孩子们仰头望着高炉上的锈迹,眼中满是对“开创者”的敬佩。移步2号高炉,液压传动系统的金属部件、墙面留存的技术改造印记,成为最直观的“工业教材”。从最初年产23吨钢“起步”,到巅峰时期年产40万吨“飞跃”,三代杭钢人的攻坚故事,让“工业跃迁”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
穿过保留完好的热风炉、重力除尘设备,抬头望见60米高的烟囱仍矗立天际——这些曾支撑钢铁冶炼全流程的“工业脊梁”,如今以“可触摸”的姿态留存,无声诠释着园区“珍视历史,谦逊衬托遗存”的改造理念。孩子们伸手触摸设备上的纹路,家长们则忙着用镜头记录,让工业记忆以“亲子共鉴”的方式代代相传。
“运河承韵·钢铁铸史”是本次研学贯穿始终的主线。在运河主题分馆的书香氛围里,一场关于“杭钢与城市共生”的分享悄然展开,从1957年杭钢半山基地破土动工,到2015年响应环保政策主动停产转型,60余年时光里,2450万吨生铁从这里产出,不仅撑起了浙江工业发展的“钢铁骨架”,更见证了杭州从“工业城市”到“生态城市”的转型蝶变。家长们轻声为孩子解读老照片里的故事,“环保”“责任”“传承”等关键词,在亲子互动中悄然扎根。
夜幕渐深,一场特别的“围炉研讨”在夏夜晚风中开启。没有严肃的讲台,只有围坐一圈的轻松氛围——孩子们分享着白天探访高炉的见闻,家长们则围绕“工业遗产如何‘活’起来”展开讨论,有人提到园区里的音乐节、艺术展,有人关注3号高炉1998年加装除尘设备的“环保先行”实践,更有家庭提出“希望多些这样的研学活动,让孩子读懂城市的故事”。从历史到当下,从工业到生态,一场小小的研讨,成为运河文明与钢铁精神“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