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鸽
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深度耦合的时代背景下,动画产业正经历以“数智化创作”为核心的颠覆性变革。人工智能、元宇宙交互、实时渲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驱动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从传统艺术创作向具备“数智技术赋能”能力跃迁。三维动画模型基础课程是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培养数智时代动画人才需求的关键课程。传统的三维动画模型基础课程主要依赖Maya软件塑造基本模型,Zbrush软件雕刻模型细节。课程内容涵盖硬表面模型、道具模型、人物角色模型和场景模型等模块。尽管模型难易不同,但都需要从基本的单元模型(圆柱、正方体、球体等)逐步搭建成所需要的造型。对于初学者来说建模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这个过程可以磨炼学生的基本功和耐力,但由于实践建模过程耗时较长,学生在创意构思方面往往难以充分展开思考,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匹配数智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数智时代背景,聚焦三维动画模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矛盾,探索“数字+智能+产教”(即数智产)融合破局路径,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数字中国”战略提供思路。
融入数智技术,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更新课程内容。引入AI技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意,并有效提升建模效率。三维动画模型基础课程应紧跟行业与时代发展,更新课程内容,融入AI技术创作流程,缩短建模周期,保持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场景模型模块,课程通过命题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意场景模型。首先,运用DeepSeek、豆包、Kimi等AI平台,生成单个模型提示词。然后,运用混元3D生成单个模型。最后,在Maya软件中搭建自己的创意场景。AI模型并非尽善尽美,学生需要对不符合要求的模型进行修正,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还能强化创新思维,巩固建模能力。
重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设计,第一个模块从兴趣入手,增加通识模块,内容简单但涉及从概念到三维再到渲染的全流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和成就感。第二个模块是夯实技能模块,通过为期一周的机械模型构建,培养学生的建模技能和耐力,为突破建模难题打下专业素质基础。第三个模块是AI素养能力提升模块,运用AI技术搭建场景模型,培养学生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第四个模块是产教融合模块,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引入企业实际项目,通过亲身实践和演示,有效提升学生行业实践能力。
协同开发课程。课程组教师团队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动画、游戏相关行业现状,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根据动画、游戏相关行业对三维模型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目标、重难点、案例、方法及教学,并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案例,提升课程实践应用的价值转化。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综合能力。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目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引导学生分解项目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上在校内导师的引导下集中攻克重难点知识,课下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设计一个科幻动画中的机器人角色,学生在课上了解项目要求并分解项目,教师讲授重难点内容,课下综合运用AI及线上微课资源库,通过实践掌握数智化工具在行业项目中的应用。
推进混合教学。充分应用数智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学习小组讨论与汇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课前学习Maya基础操作,课堂上则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解决项目中的技术难题。课后,学生利用线上微课巩固知识,与行业人士及校内导师沟通解决个性化实践难题,最终通过汇报展示项目创意、流程及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
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校内校外评价相结合。突破校内教师单一评价模式,构建线上平台,打通校内外导师共评渠道。通过线上平台,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评价,依据行业化标准综合评价学生作品的艺术性、技术性及商业潜力。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的结课作业评价模式,引入过程性评价、实践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涵盖平时作业质量、学生互评、小组作业汇报、课后学习情况等多方位。实践能力考核不仅评价作品的艺术性,还评价其技术实现、造型设计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施差异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适应数智化时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对于技术能力突出者,重点评价其造型优化能力;对创意能力突出者,重点评价其艺术表现和叙事能力。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强化师资培训。组织三维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渠道参与数智化技术培训,提升教师“数智产”教研教学综合能力。例如,通过开展虚幻引擎建模渲染流程、AIGC数字技能应用能力等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行业前沿技术。
引入企业导师。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并加入三维课程组,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课程大纲制定和项目指导工作。例如,按照课程模块的划分,企业导师可以参与产教融合模块的授课,制定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企业级模型优化、实时渲染优化、程序化建模等。
提升教师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或者自研企业级三维模型项目,参加国内外举行的动画相关研讨会,了解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其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结合课程特色改革与实践,课程组定期组织观摩,向优秀教师学习。例如,组织课程组教师参与商业动画项目开发,运用前沿理论指导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建立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数智化技术。例如,与企业合作制作游戏、动画模型,学生可以参与从需求分析到模型构建完整流程。
开展行业竞赛项目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行业竞赛和项目实践,如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球游戏动漫美术概念大赛角色模型等,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还能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建立校企协同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通过以上路径,能够共同推动三维动画模型基础课程“数智产”融合改革,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能力和AI数字素养的新质三维动画建模人才。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I时代动画专业‘四共四育’产教融合模式改革与实践”(2024JGB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