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杨彦彤 林晋伊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动能的转化,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议题。“绿美广东”行动持续深入,但广东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较低,面临着“高生态价值 - 低经济效益”的困境。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广东工业大学 “点绿成金”团队历经两年时间,团队基于AHP分析法确立湿地生态产品研究指标,构建广东省湿地生态产品大数据库,成功探索出一套生态产品价值从 “可见”到 “可算”再到“可变现”的“广东方案”。
据介绍,自2022年10月,广东工业大学“点绿成金”团队针对“两山”转化实现路径展开系列研究。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采用分层抽样与目的抽样结合的方法,以广东省52个省级及以上重要湿地为研究案例地,以湿地本体、政府部门、管理机构、市场主体、社区居民、科研机构为调研对象进行调研,旨在解决“价值核算体系不健全、价值转化模式路径未打通、政策保障措施欠完善”三大核心问题。
广东省作为经济、生态双高地,湿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现有湿地总面积190.68万公顷,并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广东湿地在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生态农业等领域也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为进一步核算广东省湿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团队引入国际标准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结合广东省湿地实际情况,通过无人机航测、水质实时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先进手段,对湿地生态价值进行全面 “体检”,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湿地生态产品大数据库,实现生态量化数据的可视化查询与动态更新。
团队总结出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大模式,即“保值——转化——增值”三位一体路径,打通从生态价值‘算得清’到市场效益‘能变现’的通道。“保值”模式通过系统治理实现生态价值增长,建立“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利”机制。对海丰湿地创新实施“纵横专”三项精准补偿。“转化”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增值”模式以土地溢价与循环经济激活生态资本。
为适应基于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团队因地制宜地提出珠三角核心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四个区域的特色发展方案。
在珠三角核心区,团队提出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效率,同时探索碳金融创新,以增强高密度城区的生态价值。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试点“数字孪生 + 碳金融”模式,为高密度城区生态价值倍增提供可能。
在粤东地区,着重于将生态保护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创造独特的游客体验,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汕头韩江口湿地打造全国首个“湿地元宇宙”体验馆,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在粤西地区,围绕生态修复和康养旅游的结合,形成可持续的价值链。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着力开发“蓝碳 +”产业链,构建起“生态修复 - 碳汇开发 - 康养旅游”的完整价值链。
在粤北地区,主要致力于提升生态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流通性,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韶关南岭湿地搭建农产品溯源平台,确保优质生态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大湾区市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提升。
通过系列研究,“点绿成金”团队不仅为广东省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图片来源:通讯员供图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