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不见的“网”护卫北疆“绿色长城”!“塞上江南”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1:19:00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 文/图)当新一代网络技术扎根祖国北疆,“塞上江南”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近日,中国商报记者走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深入牧区、林场、戈壁滩,探访一幅幅“数智兴农”的生动图景。

一个牧民的网络新生活

从巴彦淖尔市驱车约三个小时,沿着阴山山脉,穿过沙漠戈壁,来到位于乌拉特后旗的“宝日汗图”——一个靠近北疆边境的“戈壁草原绿洲”。

见到67岁的牧民宝龙时,他正坐在宽敞明亮的家里看高清网络电视。“变化大了!过去打电话要骑着摩托车跑到山坡上找信号,现在坐在家里手机信号就很好,牧民也搞起直播卖羊肉、奶制品,收入也增加了。”

牧民宝龙介绍自己的网络新生活。

宝龙的蒙古包毗邻宝日汗图。这里与蒙古国接壤,背靠阴山,有着独特的山地、沙漠、草原等自然资源,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蕴藏着巨大的边境旅游潜力。但是因为地处偏远,网络通信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2016年,宝龙在自家开设蒙餐馆时,打电话需要跑到山坡上才有信号,网络电视、手机支付更是遥不可及。没有网络的生活,让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

转机出现在2023年。在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的努力下,一座座基站在乌拉特后旗建起,让这片边疆土地上的百姓生活“潮”了起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拉特后旗人,宝龙深深地感受到网络带来的巨变。“现在网好了,年轻人也都回来了。家家户户装上了摄像头,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家里的情况。孩子们回来后也能上网课了。”

很多牧民搞起了直播。“以前卖东西挺费劲的,直播以后不一样了,收入明显增加。”宝龙感叹道,“牧区现在和城里没有多大差距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蒙古族大爷还玩起了短视频,拍摄了许多记录家乡美景和生活的视频,成为网络上的“家乡宣传员”。

网络信号的覆盖,为当地牧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游客带来了便利。随着边境游的火热,“渡·阴山”自驾游出圈了,宝日汗图作为该自驾游线路的重要营地之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

基站矗立在宝日汗图附近的山坡上。

乌拉特后旗百年草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晓阳介绍,宝日汗图在2016年之前建设无线直放站1个,信号时好时坏。2016年后,中国移动在这里建设了一个拉远站,但覆盖范围小,无法满足景区内的信号需求。2020年,WiFi信号拉到了这里。2024年,这里的第一个基站建成开通,覆盖了景区和周边牧民居住区域。

“变化十分显著!移动网络的开通对游客数量的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李晓阳表示,未来,宝日汗图会借助网络优势开发更多的特色项目。

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是通信人的担当。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2025年,同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乌拉特后旗累计建设4G基站86个、5G基站21个,目前当地网络信号已经从2023年的35%发展到70%,基本实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信号”的初衷,极大扭转了乌拉特后旗后山区域多年来无信号无保障的困境。

看不见的“网”护卫北疆“绿色长城”

高大的旱柳浓荫蔽日,紫枝玫瑰在骄阳下招蜂引蝶……位于巴彦淖尔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的国营新华林场,绿意盎然,鸟声啾啾,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盐碱遍布的荒滩沙丘。

在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奋斗下,这片土地书写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浓墨重彩的“绿色传奇”。然而,通信难题却长期困扰着林场的发展。但随着移动基站的开通,一切都有了改变,林场进入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

走进林场办公区,一个九宫格电子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从屏幕上可以看到林场不同方位的实时动态。这是林场防火通信视频监控系统的一部分。

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介绍,林场的防火监控瞭望塔上安装了360°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可以通过防火监测预警平台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发生火情,预警平台会第一时间自动发出警报。防火通信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使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巡护人员的压力,使林场的巡防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塔工爬上基站检测通信故障。

而这离不开移动网络的默默支持。据了解,2023年6月,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就林场信号弱覆盖问题展开优化工作,经过严谨的分析与规划,最终决定将直放站安装在林场消防塔上,利用其高度优势,扩大信号覆盖范围。2025年6月,随着附近的5G基站建成开通,林场通信进入5G时代。

曾经信号微弱甚至全无的林场深处,如今手机信号满格,护林员们在日常巡查时,能够随时通过手机与林场总部保持联系,及时上报林区的情况。不仅如此,无线网络的覆盖也让林场的职工们能够便捷地与外界沟通,丰富了业余生活。

网络优化人员在现场排查基站问题。

通信问题的解决,为林场的智慧化管理打开了新的局面。据了解,一系列先进的智慧管理技术将陆续在新华林场落地应用。

“5G+智慧水务”赋能河套灌区

“黄河百害、唯富河套”,说的就是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巴彦淖尔市,这里素有“塞上江南、塞外粮仓”的美誉。作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如今,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的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5G+智慧水务”智能化改造项目正在为河套灌区装上智慧“大脑”,开启黄河治理与灌区发展的新篇章。

进入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墙,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等工程运行情况、总干渠及五大灌域灌溉渠道的水位流量等实时画面、数据在上面清晰可见。这些数据由2000余处监测点自动采集,每5分钟更新一次。流经巴彦淖尔345公里的母亲河,在这里以不停跳动的数字呈现出来。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

在河套灌区调度决策功能性沙盘上,记者看到,红色亮点是覆盖整个灌区的信息化通信专网,由约110座铁塔或基站组成。

沙盘上的红色亮点串起覆盖整个灌区的信息化通信专网。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信息处项目组工作人员曹立齐介绍,河套灌区是国内开展灌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的灌区之一。近年来,河套灌区在国内灌区管理单位中率先建成4G/5G专用无线移动网络,并覆盖全灌区,逐步建成并不断完善采集系统,实现全天候远程监控供排水工程运行状况。

通过手机也能实时监测灌区相关情况。

据曹立齐介绍,在河套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中国移动为水利专网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网络通信,支撑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和智能决策,为推动灌区从传统人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移动在全国水利系统树立起了高新技术革新传统运行模式的标杆。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政企客户部工业能源拓展部行业总监王飞介绍,公司率先在国内灌区管理单位中采用5G通信技术建成行业专网,由290处工作站组成的网络,如同一张细密的大网,覆盖全灌区7个管理局、71个灌排管理所站以及100余灌水管理段,为后续一系列信息化工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1000余处涵盖水位、流量、闸位、气象、视频等节点的在线采集系统也相继建成,将总干渠、13条干渠、24条分干渠、总排干沟纳入监测范围,为灌区走向更智能的管理阶段打牢根基。

曹立齐表示,希望移动公司能继续扩大5G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强化智能感知、建设端边算力云等方面,深入挖掘5G技术的使用场景,与水利部门协力推动河套灌区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从传统灌区向智慧灌区转型,科技的力量为河套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